1898年,有“原子物理學之父”稱號的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在研究放射性元素衰變時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種由氦原子核(下簡稱氦核)組成的高速粒子流,帶正電,將其命名為α射線。地球上質(zhì)量和體型較大的放射性元素,如鋦、镅、鈾、钚、釷、釙等等,每衰變一次,就“Duang”出一部分α射線。
α射線的電離本領是幾種電離輻射中最強的,其能量可達5兆電子伏(1兆電子伏=1000千電子伏),而只需10電子伏的能量就能使原子電離,因此對活體細胞和組織的殺傷力極大。好在α射線在傳播過程中損耗很快,在空氣中只能傳播幾厘米,是穿透力最差的電離輻射,一張紙片和人的表層皮膚就能把它輕松攔下。宇宙射線中倒是有一部分“射程”較長的α射線,能夠穿透人體組織甚至薄金屬板,“然并卵”,它在到達地表之前早已被地球的大氣層和磁場消滅殆盡,只有身處太空的宇航員才需要提防它們。
因此,體外的α射線一般奈何不了我們——只要皮膚沒有傷口,就算直接觸摸也不用擔心 “射傷”。但如果它的放射源隨呼吸、飲食和注射等方式被帶入體內(nèi),比如帶有放射性核素的粉塵、食物和飲水,形成“內(nèi)照射”,殺傷力就大不一樣了。
對于組織器官密布的體內(nèi),α放射源會像個大燈泡一樣“烘烤”著周圍的細胞組織,幾厘米的“射程”不再是短板,再加上α放射源本身還有極強的化學毒性,因此危險性反而是最大的。維基百科英文網(wǎng)資料顯示,內(nèi)照射時,α射線對活體組織造成的有效劑量,相當于等量γ射線和X射線的20倍。
QQ:1851175383
手機:13051892539
電話:13051892539
郵箱:1851175383@qq.com
地址:北京市豐臺區(qū)馬家堡東路121號院5號樓11層1201